招聘信息

哮病(支气管哮喘)案

2025-06-09

七、哮病(支气管哮喘)案

罗某,女,26岁,职员,未婚,2013年6月10日初诊。

主诉:反复咳喘2年,复发并加重半个月。

患者籍贯是四川省成都市,居住在成都市,居住地气候炎热,居处环境喧闹,平素活动偏少。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喘、气促反复发作,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,使用“氨茶碱”“万托林”等支气管解痉药物病情可以缓解。曾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,确诊为支气管哮喘,经西医治疗(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、支气管解痉剂及舒利迭等药物)可缓解。患者半个月前因吸入油烟后出现咳喘复发加重,喘息不得卧,在当地社区医院经西药治疗(具体诊治不详)无效,哮喘发作时间超过12小时未能缓解,求治于我院门诊。患者处于哮喘持续状态,故收入院治疗。刻下症见面青唇紫,喉中痰鸣,声如拽锯,喘息不得卧,声高气急,张口抬肩,摇身撷肚,口渴喜饮,发热重,微恶寒,纳差,胸闷,腹胀,小便黄,大便略干、两日一行,舌红,苔黄,脉弦滑数。患者自述素喜辛辣之物。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略增高,胸部X片示双肺纹理增多,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,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速。入院后予以吸氧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、氨茶碱解痉平喘,患者拒绝激素治疗,症状改善不明显,故结合中医药治疗。

中医诊断:哮病(发作期)。

中医辨证:热哮。

西医诊断:支气管哮喘(哮喘持续状态)。

辨证论治:哮喘的基本病机为“伏痰”遇感引触,痰气互结,肺气宣降失常,而致痰鸣气息喘急。发作期以邪实为主,主要分为寒哮和热哮,病在手太阴肺经,以咳嗽喘促、气紧痰阻为主症,正如《素问》所载“诸气郁,皆属于肺”之候。《医宗必读》指出“良由痰火郁于内,风寒束于外,或因坐卧寒湿,或因酸咸过食,或因积火熏蒸,病根深久,难以卒除”。本病案患者口渴喜饮,小便黄,大便略干、两日一行,舌红,苔黄腻,脉弦滑数,知病属热、属实,因而可辨此为痰热阻肺、肺气不降。根据急则治其标、缓则治其本的原则,发作期以攻邪为主,故治当清肺利痰、宣肺平喘,选用定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。

处方:炙麻绒10g,杏仁15g,石膏20g,白果20g,黄芩15g,桑白皮30g,太子参20g,炙款冬花15g,芦根30g,地龙15g,厚朴10g,川贝母粉6g,甘草5g,法半夏15g,葶苈子10g,大枣10g。3剂,水煎服。

煎服法:将上药一剂入砂罐,取生水800mL,浸泡半小时,大火煮沸,中火煎煮12分钟,取汁约300mL,每服100mL,不拘时,徐徐服之,每日1剂。若咳喘明显减轻,每日1剂,分3次服用,每次100mL。

嘱其忌食海鲜、肥肉等厚味之品,也不宜食咸菜、腌肉、火锅等辛辣之品。不宜接触特殊、刺激等异味之气。

二诊(2013年6月14日)服用前方3剂后,患者喘促明显减轻,时有咳嗽,口渴不明显,纳转佳,腹胀减轻,能平卧,入睡可,小便可,大便每日一行。察其神情安定,气息稍促,闻咳数声,偶有喉中痰响,双肺闻及少许干鸣音,面白略青,咽红,唇红,舌略红,苔薄黄,脉弦滑。此乃热郁明显减轻,痰浊尚存,辨证为痰浊阻肺、肺气不降。治当宣肺化痰、降气平喘,继用定喘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。

处方:杏仁15g,白果20g,黄芩15g,桑白皮30g,太子参20g,炙款冬花15g,芦根30g,地龙15g,厚朴10g,川贝母粉6g,甘草5g,法半夏15g,紫苏子10g,陈皮10g,茯苓10g,3剂,水煎服。

煎服法和饮食禁忌同前。

三诊(2013年6月18日)服用前方3剂后,患者咳嗽明显减轻,喘促消失,咯少许白痰,纳略差,时有腹胀,活动后乏力,二便可。察其神情安定,气息稍促,偶闻咳声,无喉中痰响,双肺呼吸音略粗,面白,舌淡红,苔薄白,脉滑。此乃痰热已除、肺脾肾虚,法当调畅气机、补肺健脾益肾,兼化伏痰,选用二陈汤、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汤加减治疗。

处方:陈皮10g,茯苓10g,法半夏15g,炙甘草5g,白术15g,防风10g,黄芪30g,杏仁15g,黄芩15g,潞党参20g,菟丝子15g,川贝母粉5g,3剂,水煎服。

煎服法:将上药一剂入砂罐,取生水800mL,浸泡半小时,大火煮沸,中火煎煮15分钟,取汁约300mL,每日1剂,分3次服用,每次100mL。

服用前方3剂后,咳喘、气促完全消失,患者出院,出院带药仍用上方,10剂,水煎服,两日1剂.电话随访,患者一般情况好,无咳喘、咯痰等症状。

按语:“哮病”是中医学对肺系疾病中一种病变的命名。《黄帝内经》最先对其有所认识,称之为“喘鸣”“喘呼”。《素问》载“夫不得卧,卧则喘者,是水气之客也”;“秋脉……其不及则令人喘,呼吸少气而喘”。金元以前,哮证与喘证统属于喘促一门,直至元代,朱丹溪始以“哮喘”作为独立病名论述。“哮”与“喘”分开论述源自明代《医学正传》,其言“哮以声响言,喘以气息言。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,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”。明代,秦景明在《症因脉治》中对哮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。为了使病名更加统一、规范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5年颁布了《中医病证的诊断疗效标准》,将本病正式命名为哮病。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属于本病范畴。

哮喘的发作多为内有痰饮留伏,外受邪气引动而发。正如《证治汇补》所载“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,因内有壅塞之气,外有非时之感,膈有胶固之痰,三者相合,闭拒气道,搏击有声,发为哮病”。哮病临床分发作期与缓解期,辨证时主要从寒热虚实和肺脾肾三脏入手。发作期咳喘痰黄,身热面赤,口干,舌红为热哮。我们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证候学研究资料分析发现,热哮是支气管哮喘的常见证候。分析病证,谨守病机,或独行,或并行,而善辨之,是其要也。

本病案患者入院时处于哮喘持续状态,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速效,中医治疗需重拳出击,故予定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。定喘汤宣、清、降三法合用,既能散肺寒,又能敛肺气,服之可使风寒外解,肺气宣畅,痰热得泄,于是哮喘得以平定,故名定喘汤。对于葶苈大枣泻肺汤,《千金方衍义》载“肺痈已成,吐如米粥,浊垢壅遏清气之道,所以喘不得卧,鼻塞不闻香臭。故用葶苈破水泻肺,大枣护脾通津,乃泻肺而不伤脾之法,保全母气以为向后复长肺叶之根本”,该方本用于肺痈,但临床观察,对于痰热壅盛之咳喘实证,加用之多疗效显著。一诊方中,麻黄、杏仁、甘草辛甘发散之物也,可以疏表而定哮;白果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、地龙清金保肺、安里定喘;葶苈子、厚朴降气,半夏散逆;石膏、黄芩去热;太子参益气养阴,扶正以助祛邪;川贝母化痰平喘;芦根生津除烦;大枣护胃。诸药合用,清肺化痰,肺气得降,喘息得平。

二诊时,在一诊得效的基础上,肺热明显减轻,痰浊尚在继续作祟,喘咳也就不会停止。辨证为痰浊阻肺、肺气不降,治当宣肺化痰、降气平喘,继予定喘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,加用二陈汤目的在于加强燥湿化痰的功效以祛宿痰。

三诊时,喘促已止,邪去正虚(肺脾肾虚)之侯明显,当以扶正固本为要,减少复发。法当调畅气机、补肺健脾益肾,兼化伏痰,选用二陈汤、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汤加减治疗。二陈汤燥湿化痰,四君子汤健脾除湿,玉屏风散固表实卫,加菟丝子补肾纳气。诸药合用,补肺脾肾兼化痰除湿,体现了补不留邪、去除宿根、调畅气机之治疗大法。

哮病属顽病重证,治疗过程中化痰降气尤为重要,《素问》载“百病生于气也”,在本病得治疗中要注意宣之、降之、通之、补之、调之,气调以顺,百病可治。故曰:“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”,是谓道也。在临床上,中医辨证施治对于激素依赖性哮喘、不愿使用激素的患者,以及减少复发等均有其独到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