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聘信息

肺痿(慢阻肺合并肺间质纤维化)案

2025-06-09

陈某,男,73岁,退休职员,2020年7月15日初诊。

主诉:反复咳嗽、咳痰10余年,心悸、气促1年,加重3个月。

患者籍贯在江苏省,10余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、咳痰,每年累计时间超过3个月,每遇冬季或气候变化则易受凉发作,自服抗生素或感冒药好转(具体不详)。1年前患者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心累、气促,活动后明显,间断出现双下肢水肿。曾多次住院治疗,经相关检查诊断为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简称慢阻肺)”,经抗感染、祛痰、解痉平喘治疗后好转,患者平素吸入信必可都保吸入剂(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)、噻托溴铵等药物(具体剂量不详)。2020年3月发现双肺间质纤维化,先后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,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。既往曾在北京安贞医院行“三尖瓣成形+射频消融术”。为寻求中医治疗,故来本院门诊就诊。刻下症见痰少,时有咳嗽,心悸,气促,畏寒轻,无发热,纳可,二便可,舌红,苔薄白,脉滑。查体示双肺底可闻及velcro啰音。

中医诊断:肺痿。

中医辨证:肺肾亏虚,痰瘀阻络。

西医诊断:肺间质纤维化,慢性阻塞性肺疾病,慢性肺源性心脏病,三尖瓣成形术后心房纤颤双房左室增大肺动脉高压(轻度)。

治法:补肺益肾,化痰逐瘀。

处方:补肺汤加减。

人参9g,蜜桑白皮30g,黄芪30g,五味子6g,熟地黄10g,紫菀10g,茯苓20g,北柴胡15g,姜厚朴10g,白芷15g,羌活15g,细辛3g,川芎10g,甘草6g,炒白芥子15g,山茱萸30g。

煎服法:将上药一剂入砂罐,取生水800mL,浸泡半小时,大火煮沸,中火煎煮约12分钟,共煎3次,每次取汁约100mL,每日1剂,分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,每次100mL,连服3剂。

二诊(2020年7月20日):患者服用上方后咳嗽、咳痰症状明显减轻,气促症状稍好转,活动后仍心悸、气促明显,无畏寒、发热,纳可,二便可,舌红,苔薄白,查体示双肺底可闻及velcro啰音。一诊方药有效,患者咳嗽、畏寒减轻,故易白芷、羌活、细辛、川芎为鸡血藤、丝瓜络、当归、白术、防风、山药以加强活血化瘀、补益肺脾的功效。

处方:人参9g,蜜桑白皮30g,黄芪30g,五味子6g,熟地黄10g,紫菀10g,茯苓20g,北柴胡15g,姜厚朴10g,鸡血藤30g,丝瓜络30g,当归10g,白术15g,甘草6g,炒白芥子15g,山茱萸30g,防风10g,山药20g。

煎服法同上。嘱可在家中长期低流量吸氧治疗。

三诊(2020年8月28日):患者心悸、气促症状明显好转,偶有咳嗽、咳痰,本次就诊时随身携带制氧机,纳可,二便可,舌红,苔白腻,脉滑。患者症状缓解明显,在二诊方药的基础上去桑白皮、紫菀、柴胡,加用竹茹、炒葶苈子、大枣以祛痰。

门诊随访,病情控制可,继续巩固治疗。

按语:近年来研究发现,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终末期,在肺气肿的病理改变中兼有逐渐增多的纤维样改变,会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,增加治疗难度。这说明纤维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进展中的一种可能病理结局,常持续进展,并进行性加重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“肺胀”的范畴,肺间质纤维化属中医“肺痿”“肺痹”的范畴,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暂无统一的中医认识,有学者认为其可称为“肺闭”,即肺之气道闭塞、肺之血络闭阻、肺之功能萎闭。久病肺虚,痰浊毒聚,痹阻气道,络闭肺萎,致肺气升降失调,肺气久留肺间,遇外邪诱发则病情加重,久之则气行不畅、津聚为痰、血停为瘀,痰瘀毒邪闭损脉络,则憋喘、咳嗽进行性加重,肺津大亏、肺失濡养、肺叶枯萎,则胸部胀满憋闷、喘息上气、活动后加重的同时,常出现咳吐浊唾涎沫、喘促等症状。其病位在肺,与脾肾关系密切。肺脏损伤,日久致肺气虚弱,气虚伤阳,进而伤阴,阴血暗耗,肺之气血阴阳俱虚,气还肺间,肺络闭阻,肺叶失去濡养而枯萎。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储痰之器”,肺与脾关系密切,脾气虚弱则脾之运化失常,津液运化异常,从而导致痰浊内生,水谷精微不能上输濡养肺脏,则肺气升降功能减弱,肺主治节的功能亦减弱,从而出现津停痰聚、血停瘀结、痰瘀阻络。肾为先天之本,主纳气,久病及肾,肾气虚弱,摄纳失司,纳气无力,则见呼吸表浅、气促无力。本病案患者久病肺虚,肺气失宣,故见咳嗽;久病及肾,肾失摄纳,故见气促。肺气虚弱可致肺气郁闭,继而出现痰湿阻滞、气滞血瘀之候,与此同时,痰浊、瘀血停滞于内又可加重肺气痹阻,故见胸闷。法当补肺益肾、化痰逐瘀,选用补肺汤加减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