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动症≠调皮!关于 ADHD,这些真相家长一定要知道
“你家孩子是不是太调皮了?怎么一刻都停不下来?”
“上课总走神,作业拖到半夜,是不是懒?”
“做事磨磨蹭蹭,注意力不集中 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心”
如果孩子经常被这样评价,可能不是TA不努力,也不是他淘气的不听话的原因。
而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,俗称多动症)在作祟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ADHD的真相,打破误解,给孩子们更多理解与支持。
一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到底是什么?
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,俗称多动症,是-种常见慢性神经发育障碍,起病于童年期,影响可延续至成年。全球儿童发病率约为7.2%,60%~80%可持续至青少年期,50.9%持续到成人。男孩的患病率是女孩的两倍。
其核心特征:至少持续存在6个月及以上的注意缺陷症状和/或多动冲动症状,且这些症状超出了其年龄和智力发育相应的正常差异。症状的表现因年龄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。
◆学龄前期:容易转移注意力、似听非听,过分喧闹和捣乱、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,明显的攻击行为、不好管理
◆学龄期:不能完成指定任务、容易转移注意力、不能集中精神,烦躁坐立不安、走来走去、过度的语言,自制力差、难以等待按顺序做事情、言语轻率
◆青少年期:不能完成作业、容易转移注意力,主观上有不安宁的感觉,自制力差、经常参与危险性活动
核心症状分为3类:
1. 注意力缺陷型:容易分心、丢三落四、做事拖拉。 常被认为“懒惰”“不努力”
2. 多动冲动型:小动作多、坐不住、打断别人说话。
3. 混合型:兼具以上两种特征。
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,ADHD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:
二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病因是什么?
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:1、脑解剖结构和功能:大脑中控制注意力和活动能力的区域功能水平较低可能与ADHD有关。2、基因和遗传:ADHD具有家族聚集性。患有ADHD的孩子有四分之一的概率存在家族遗传,如有多动症的父母、近亲,有时多动症在父母身上被诊断出来的同时,也在孩子身上被诊断出来。3、严重的头部损伤可能导致ADHD。4、早产会增加患ADHD的风险。5、产前暴露,如酒精、烟草中的尼古丁,会增加患ADHD的风险。6、环境中的毒素也可能导致ADHD,例如,铅暴露影响儿童的发育和行为。
而没有证据表明与过多的糖摄入、食品添加剂、过敏、免疫接种等有关。
三、这些常见误解,你中招了吗?
1. “只是孩子太调皮,长大就好了”
真相:70%的孩子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,30%-50%孩子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。多动症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会自动消失的“小毛病”。它是一种持续存在的神经发育障碍,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、学习和社交能力。
2.“多动症就是坐不住”
→ 真相:安静的女孩或“做白日梦”的注意力缺陷型常被忽视!
3.“都是家长没教好”
· 真相:ADHD与遗传相关性高达75%(双胞胎研究),环境因素(如早产、铅暴露)仅占小部分。
重要提醒:指责家长只会加剧家庭压力,科学的养育策略才是关键!
四、 家长如何科学应对?———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
虽然这个疾病会影响儿童生活、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展,不过多动症一旦确诊也并不可怕,只要积极科学地治疗和配合管理,孩子们还是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健康地成长。父母的关爱和理解,孩子生活环境中的行为综合干预对患儿来说至关重要。
1. 早筛查,早干预
若孩子出现以下表现超6个月,建议就医评估:
2. 家庭行为管理
-拆分任务:把“整理房间”变成“先收玩具,再叠衣服”。
-视觉提醒:用便利贴写步骤清单,减少口头催促。
-即时奖励:完成小目标后给予表扬或短暂游戏时间。
3. 学校配合
- 与老师沟通,允许孩子分段完成作业或使用“安静角”。
- 避免当众批评,用“拍拍肩”等非言语提示拉回注意力。
---
写给ADHD孩子的话
“你不是懒惰,也不是坏孩子,只是大脑像一辆刹车不太灵的车。我们可以一起学会驾驭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