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新闻

深度丨2023年,新冠波峰后的成都医院跨年一夜

2023-01-05

“2023,新年快乐!”


2023年1月1日0时0分0秒,当成都天府双子塔的巨型灯光秀显示出这8个字时,新的一年开启了。双子塔前方宽阔的公路上人潮涌动,倒数着新年到来的最后时刻,对2022年喊出再见。

这一声“再见”,对于成都数十万医卫工作者来说,显得漫长。随着年底新冠感染波峰的到来和离去,2022年12月中下旬,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(市一医院)里收治了需要急救的人群,多是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,他们是感染冲击波中最脆弱的群体。忙碌的医护们正帮助老人们度过这些难熬的夜晚。夜夜如此,跨年夜也如此。


近日,小编走进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,记录下新冠冲击波后的医院一夜。

EICU的夜晚

“父亲不吃药、不吃饭,连水也不喝。他会走吗?”


2022年12月28日,刘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夕阳正落入成都平原西面的群山。


当天17点59分,刘芬拨通120,随后94岁的父亲刘麟被紧急转运到医院,进入EICU(急诊重症监护室)抢救。叫痛声中,医护为刘麟接上呼吸机,血氧饱和度开始回升。

刘芬在EICU陪伴了父亲一会儿,不舍地走到外面,坐在急诊大厅的一个角落发呆。


进入EICU抢救的,大多是患有呼吸系统、心血管、癌症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,发烧和感染,成了压垮这些重症患者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

刘麟的基础疾病算不上严重,但因为一个月前摔倒导致脑损伤,进而发展成痴呆。几天前,他开始发烧,抗原检测为阳性,但他拒绝吃药,也不吃饭、喝水。


病情恶化了。


“我喂他吃饭,他就给你打翻,衣服都换了好几回。”刘芬忧心忡忡:“现在跟他说话,他反应都没有了。”


EICU内的推车上,吊着一排排氯化钠注射液,年轻的护士从中取出一袋,搭配着药品,准备为刘麟建立静脉通道。“老大爷,没得事哈!你的病情不严重!”护士大声安慰着。

但刘麟丝毫没有回应,继续发出叫痛声。当压脉带绑在刘麟的手臂上时,他开始剧烈挣扎,另外一个护士只好摁住他的手,两人花了好大力气,才顺利将留置针扎进去。


随着新冠冲击波的到来,急诊科变得异常忙碌。住院患者几乎全部是年迈的老人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入院时氧饱和度将至80左右,经过紧急抢救、套上呼吸机,转危为安后,等待着转入其他病房接受后续治疗。


晚10点刚过,伴随着呼啸的救护车警笛声,又一名老人在夜色中,被紧急送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。

“快快!患者心跳骤停,马上抢救!”


进入急诊科大门,往左再走几米就是EICU,躺在担架上的老人被送了进去。两名医生向他飞奔而来,自动胸外按压机紧急接替人工为老人做心肺复苏。医护们争分夺秒,插管、建立静脉通路、药物抢救……


抢救持续了半个小时,老人逐渐恢复了心跳。

日约1600名患者到访急诊科

2022年12月28日这天,金芮在早晨8点来到医院开始一天的工作。当天原本应该在午夜12点下班的她,为了一名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迟迟没有离开医院。那是一场持续而紧张的急救。


“他呕血太严重了,达到1200毫升。”29日凌晨,金芮用双手揉了揉疲倦的双眼,她身前的地板上,是一片红色和白色,那是一大滩患者呕出的血迹和清理血迹用的纸巾。


直到凌晨3点,金芮才到EICU旁边的办公室交接工作。她向其他医生介绍着患者的情况,并用手机记录着什么。


离开EICU,她穿行在拥挤的急诊大厅,向休息室走去。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。

深夜的那段路上,她看到和她一样行色匆匆的医生,与背着电脑包、拿着CT资料、推着轮椅的中年人擦肩而过;还有身穿浅蓝色制服正从休息室门口走出来的护士——她只花了7分钟吃完泡面,正戴上对讲机耳麦匆匆赶往一处留观区,那里有42个老人正在输液;她还听到扩音喇叭仍然响着,叫着一个个候诊的号码……


坐在休息室的床上,金芮总算可以停下脚步,脱下那双贴着卡通玩偶加了绒的“洞洞鞋”。她今年28岁,这双鞋是专门用来上班穿的,“这种鞋穿着软软的,站久了不会那么累。”


她的确需要这么一双软绵绵的鞋。别看急诊科2000来平米,还不到一个足球场的三分之一,EICU也只有一间教室那么大,但她每天在急诊科要走14000步左右。


其实在平时,金芮也常常上这么久的班,然而在感染的冲击波中,面对的是更极限的工作强度。那夜,躺在休息室床上的金芮并没有睡着,只是眯了一会儿。凌晨四点,战斗又一次开始,直到上午9点40分才离开医院。

难道,就不能稍微休一休假吗?“不能,哪怕之前许多同事也感染了新冠,因为如果我们休假了,这个科室就没办法运转了。”金芮说。


2022年12月16日,对于整个急诊科来说,都面临着挑战,因为除了重症患者,也有大量轻症患者前来就诊。


据急诊科主任于圣会介绍,近期科室每天接诊近2000人,而平时的接诊量是400余人。还有输液量,现在也从平常每天约150人次涨到了450人次左右。此外,EICU原本10个床位,如今加床住进30个危重患者。

将全院医务人员培训成“懂呼吸”的医生

2022年12月26日,新冠回归乙类管理。新的管理方案提出,围绕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,采取相应措施,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这也意味着临床救治成为当前迎战新冠病毒的重点。


如何保证对患者“应收尽收”,全力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命?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护们采取了多种举措,应对极限状态。


医务部副部长苏杰介绍,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,医院实行“分类、分区、分层”救治。对重症患者,全力抢救后转入ICU、次重症患者进入呼吸专科治疗;对轻症需住院患者,调配全院床位统一收治。部分轻症采取中西医结合的门诊治疗,并提供互联网“云诊室”诊疗。


在应对患者激增方面,急诊科主任于圣会介绍,近期为了满足患者治病需求,医院迅速改造原有的发热门诊,将原有的2个急诊诊室,新增到7间诊室,同时还未雨绸缪设置了3个预备诊室。

而对于工作负荷极大的急诊科,全院各科室也给予支援,于圣会介绍:“支援我们的医务人员达到20人,每天还有4人临时来支援。”还有一个新情况——全院各科室正在无差别收治新冠患者。为此,医生们减少了自己的休息睡眠时间,中饭、晚饭一起吃,也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。


12月21日,医院开始新建“急诊综合病房”,用于收治更多急诊留观患者。该病房选址正在装修改建的住院大楼,21日清晨,这里还只有空房间,没有医疗设备,连照明的灯都没有。但不到24小时,55个急诊床位和8个生命监护床位新建起来。当天就收治了60个病人。

不光新建“急诊综合病房”, “第二输液区”、“第二抢救室”、“第二重症病区”也陆续新建投用。同时,打通所有专业、打破所有专业,采用“极限腾挪”的方式,盘活全院资源,最大限度地释放救治潜能。比如,统筹全院专业技术人员、退休5年内老职工返回医院重新上岗;对全院所有医生100%开展呼吸机、气道管理等专科培训,提升专科救治水平。


呼吸科副主任医师李阳轲就在近日收到一个特别的任务:将全院医务人员培训成“懂呼吸”的医生。

对于新冠感染,李阳轲医生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。三年前,在致病性最强的新冠病毒原始毒株肆虐武汉之时,他曾逆行前往支援。这天下午,李阳轲对着手机镜头,将自己三年来的心得体会和治疗方案,悉数录制到手机上,供全院医务人员交流学习。


聚焦重点人群,强化健康服务保障。医院护理部协助建立发热孕妇、60岁以上老人、急危重症患者专属通道和专用诊室,由分诊护士通过预检分诊识别,并派专人陪同分流至专用诊室就诊,做好保障重点患者。同时牵头成立伤口造口、管道护理、中医护理、常规护理4个专项工作组,组织21名护理专家,为重点保障患者提供线上健康咨询服务,减少该类患者入院感染风险。


为有效分流患者,医院还开通了“新冠云门诊”,在诊疗服务、用药指导、防护指导等方面进行服务,满足患者多样化、多层次的医疗需求,同时有效分流患者。


“当然,医护人员本身的关爱也要做。医院也出台了保障政策,政策涉及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条件、合理安排工作任务、做好医务人员健康监测、落实激励保障政策等多方面。”苏杰介绍。

最难的时期已经过去

未来值得期待

经过医务人员的积极救治,这晚,刘麟转危为安,转运到普通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。


也是在2022年12月28日那天,EICU也经历了让人开心的事情。金芮分享道,当天一个考虑有心源性疾病的56岁阿姨,一度心跳骤停,经过紧急心肺复苏抢救了过来,后转运ICU。

当晚,金芮去转运其他病人去ICU的时候看到了那个阿姨:“我喊了她的名字,她虽然插着管,也微微抬头回应了我。对于她这样经历了心肺复苏的病人来说,当晚就能抬头说明状况很不错。”


“前几年因为防疫形势需要,我们还承担着量体温、核酸采样、防控等任务,现在是回归到了医疗救治和日常诊疗上了。”金芮说,从防控感染转到救治本身,她认为更能体现出自身职业价值,“疾病诊疗是我们最终的一个宗旨”。


谈到那个阿姨,金芮笑得很开心。她说:“这个时候能感受到作为医务人员的价值。”周治宇也说:“在医院里我们能看到生命的诞生、坚韧与逝去,这是见证,也会感动。或许是这种见证和感动,为我们带来了使命感。”

近两周,四川、海南、浙江等多地疾控中心公布新冠感染调查问卷结果。四川内江、资阳新冠感染已处于回落阶段。海南三亚、海口已过感染高峰。


还有很多变好的迹象,布洛芬等退烧药各地都安排了相应药店足量销售,各大医院积极动员医护力量保障门诊的正常就诊,目前医院就诊患者的最高峰已经过去,患者人数开始回落,各基层医疗机构进入新冠救治流程,大家“阳康”后纷纷回归岗位,已经有很多企业在继续复工等等,一切都在向好。


2023年1月1日0时0分0秒,当地球环绕着她的母星完成新一轮公转,当天府双子塔的巨型灯光秀照亮城市的楼群和人们的脸庞,当千万人在网络中互相祝福,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除了急诊科,还有所有的住院病区依然在紧张有序的忙碌着,除了诊疗新冠患者,还要守护等待与宝宝见面的孕妈妈、不停歇的血透机......医护们用坚强抗住这一切,没有回顾、没有感叹,而是直接投身到下一场战斗。遇到问题,寻找方法,展开行动,解决问题,医护人员永远是最务实的一群人。

新年的第一缕光照进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的落地玻璃,一名医生脱下白大褂,一边整理头发一边迎着晨光快步往门外走。忙活一夜下班了,家里有热腾腾的豆浆和包子,还有10个月女儿呼喊妈妈的奶呼呼的呀呀声。


新年的晨光爬过树梢,轻轻笼罩着医院大楼,大家互帮互助,我们最终扛过来了。


不管怎样,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人总是在向前走,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。


而明天,又是新的一天。


2023辞旧迎新,未来可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