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案
阚某某,男,76岁,已婚,干部,退休,籍贯成都;气候炎热,稍潮湿,居处环境安静,平素活动少。因反复咳嗽、咯痰10余年,气促、心累2年,加重5天来我院门诊就医。发病时间2023年6月,癸巳年端午节,就诊时间2023年6月13日。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出现咳嗽、咯痰症状,每年累计时间超过3个月,每遇冬季或气候变化受凉发作,自服抗生素或者感冒药好转(具体诊治不详)。2年前患者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心累、气促症状,活动后明显,时有双下肢水肿。曾多次住院治疗,经肺功能等相关辅助检查(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)诊断为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”,经抗感染、祛痰、解痉平喘等治疗后好转(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)。5天前患者再次受凉后出现咳嗽加重,咯黄痰,心累、气促明显,尚能平卧,活动后尤甚,伴发热(最高温度39℃),无畏寒、胸痛和咯血、无潮热和盗汗。在当地社区医院西医治疗(具体诊治不详)无效,病情日益加重,收入我科住院进一步诊断和治疗。西医予以帕珠沙星抗感染,结合中医药治疗。
初诊(2023年6月13日):四诊所见:证见咳嗽,咯黄痰,痰多喘急,粘稠难咯,气急心累,不能平卧。身热,烦躁,微恶寒,有汗不多,口渴欲饮,纳差,脘腹胀满,尿黄,便干,日—次。察其唇甲发绀,舌紫黯、苔黄腻,诊其脉滑数沉按无力。检阅实验室报告为肺功能检查提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,血象提示中性粒细胞偏高,胸部CT提示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影像学改变。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。
中医诊断:肺胀病。
中医辨证:痰热郁肺证。
西医诊断: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。
辨证论治:此为风热犯肺,肺失宣肃则咳嗽,津液运化失常则聚生痰饮。痰阻气道则气急心累,不能平卧。久病肺虚,肺不主气,肾不纳气则气促;脾虚失于运化则脘腹胀满;气滞血瘀则唇甲发绀;痰热灼伤津液,则见尿黄便干。舌紫黯、苔黄腻,脉滑数为痰热郁肺之征,法当清热化痰、宣肺止咳。方拟清金化痰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治之。
处方:黄芩15g、胆南星10g、金银花20g、桑白皮30g、橘红10g、瓜蒌仁20g、芦根40g、薏苡仁30g、桃仁15g、芥子15g、法半夏15g、紫苏子10g、青蒿30g、浙贝母15g、太子参15g、建曲20g、茯苓10g、甘草6g。一日一剂,共3剂水煎服。
煎服法:将上药一剂入砂罐,取生水800mL,浸泡半小时,大火至水沸,中火煎煮约12分钟,取汁约300ml,煎3次,每次服用100mL,饭后半小时服,一日3次,日服一剂,连服3剂。嘱其用药后若出现大便略稀属正常现象。
饮食禁忌肥肉厚味之品,也不宜咸菜、火锅等辛辣之品。
二诊(2023年6月17日):服用前方后患者发热(体温最高37.5度)、气促、心悸明显减轻,时有咳嗽,痰量减少,咽部不适,纳转佳,腹胀减轻,小便可,大便日一行,略稀。察其神转佳,气息稍促,闻咳数声,(双肺听诊闻及少许湿鸣),唇面略绀,舌略紫黯、苔黄,诊其脉滑。此乃热郁明显减轻,痰浊尚存,辨证痰浊阻肺,肺失宣肃。治以清肺化痰,利咽止咳,略事清热,继予前方去知母、青蒿,加枳壳15g、马勃15g行气、利咽。一日一剂,共6剂水煎服。
煎服法同上次,一日一剂,分3次服。饮食禁忌同前。
三诊(2023年6月23日):服用前方6天后患者出院。出院时咳嗽,咯痰症状明显缓解,心累、气促症状好转,活动后乏力,自汗,纳略差,时有腹胀,二便可,平素易感冒。察其神情安定,气息平稳,未闻咳声,(双肺呼吸音清晰),舌淡红苔薄白,脉和缓。此乃痰热郁邪已除,慢阻肺进入稳定期,辨证肺脾气虚证,法当补肺健脾,实卫固表,兼化痰除湿,方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。
处方:防风10g、黄芪30g、炒白术15g、陈皮10g、法半夏15g、党参20g、茯苓10g、当归10g、建曲20g、鸡内金15g、砂仁6g(后下)、甘草5g。
将上药一剂入砂罐,取生水800mL,浸泡半小时,大火至水沸,中火煎煮15分钟,取汁约300mL,每服100毫升,一日一剂。
服用6剂后,上症基本消失,患者为巩固其疗效,自行按处方取药1次,共6剂,水煎服,一般情况好,无咳嗽咯痰等症,感冒减少。
3月后随访患者无明显咳嗽、咯痰及气促,一般情况较好,未感冒。
按: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“肺胀”病范畴。肺胀源于《内经》,发挥于汉代张仲景,成熟于后世历代医家。《灵枢·胀论》说:“肺胀者,虚满而喘咳。”《灵枢·经脉》又说:“肺手太阴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。”《金匮要略·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指出本病的主症为:“咳而上气,此为肺胀,其人喘,目如脱状”。肺胀病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,迁延不愈,导致肺气胀满、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。临床表现以胸部膨满,胀闷如塞,喘咳上气,痰多,烦躁等为特征,日久则见面色晦暗,唇甲紫绀,心慌气短,脘腹胀满,肢体浮肿等。严重者可出现神昏、痉厥、出血、喘脱等危重症候。本病多因久病肺虚,痰浊潴留,复感外邪,诱使病情反复发作或加剧。病变首先在肺,继则累及脾肾,后期及心。病性多属本虚标实,多由气虚、气阴两虚,发展为阳虚,在疾病过程中可形成痰浊、水饮、瘀血等病理产物。病久因邪盛正虚,可发生痰迷心窍、气不摄血、正虚喘脱等危象。常见于西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,严重者可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。《诸病源候论·咳逆上气候》中就明确了肺胀的证候分期特点:“邪伏则气静,邪动则气奔上,烦闷欲绝”。其中,“邪伏则气静”是稳定期的特点,而“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”则反映了急性加重期的病机和症状特点。该患者为老年男性,入院时邪实正虚,肺功能重度受损,伴见高热,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求速效,中医辨证为痰热郁肺证,故予清金化痰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,清金化痰汤来源于《杂病广要》引《统旨》。方中橘红理气化痰,使气顺则痰降;茯苓健脾利湿,湿去则痰自消;更以瓜蒌仁、贝母、桔梗清热涤痰,宽胸开结;麦冬、知母养阴清热,润肺止咳;黄芩、栀子、桑白皮清泻肺火,甘草补土而和中。故全方有化痰止咳,清热润肺之功。适用于痰浊不化,蕴而化热之证。对于千金苇茎汤,《成方便读》曰:“痈者,壅也,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。是以肺痈之证,皆由痰血火邪,互结肺中,久而成脓所致。桃仁、甜瓜子皆润燥之品,一则行其瘀,一则化其浊;苇茎退热而清上,苡仁除湿而下行。方虽平淡,其散结通瘀、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。以病在上焦,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。”本方应用广泛,用治咳嗽因于肺热者多效。一诊处方中橘红理气化痰,使气顺则痰降;茯苓健脾利湿,湿去则痰自消;瓜蒌仁清热涤痰,润肠通便;胆南星、法半夏燥湿化痰,桃仁活血化痰,黄芩、银花、青蒿、桑白皮清泻肺火,甘草补土而和中。故全方呈清热润肺,化痰止咳之功。适用于痰热郁肺之证。
在一诊得效的基础上,肺热已清,痰浊尚在。辨证痰浊阻肺,肺失宣肃。治以宣肺化痰,利咽止咳,继予前方去知母、青蒿,加枳壳15g、马勃15g。
三诊时咳嗽已止,邪去正虚之侯明显。乏力,纳差,腹胀,体虚易外感,辨证肺脾气虚证,当以扶正固本为要,减少复发。法当补肺健脾,实卫固表,兼化痰除湿,方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。方中六君子汤理气健脾除湿,玉屏风散固表实卫。诸药合用,补肺脾之法兼化痰除湿,又体现了补而不滞,调畅气机之治疗大法。《内经》“百病皆生于气”,在本病治疗中除宣肺化痰外,气调以顺,一身津液皆可正常敷布,则痰易化而病可治。此外,肺胀病急性期的治疗结束后,其善后即缓解期的治疗亦非常重要,减少本病的复发,保护已受损的肺功能则是中医治未病的体现,也是中医药的治疗优势。